开国上将陈锡联的一生可谓传奇,出身贫寒,却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坚持,最终成就了卓越的事业。晚年的他豪气万丈地表示:“如果同志们还选我,我愿意继续参加党的十六大,冲击一个‘十届大满贯’。”这句话代表了他无畏与自信,那么其中的深意又是什么呢?
1945年,陈锡联作为正式代表,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,并且代表129师新385旅献上了贺旗。对于陈锡联来说,这次机会无疑是他人生中的重大时刻。从一个贫苦的放牛娃,到能够站在党和人民的核心大会上,他深知这份荣誉背后的沉甸甸的意义。这是他一生难忘的瞬间。
在抗日战场上,陈锡联从团长一路晋升为旅长,他自认为在战斗中有着不小的贡献,尤其是那次成功奇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的战役,让他声名远扬。那一战不仅让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,甚至在报纸上刊登了他的名字,令远在湖北红安老家的母亲也终于得知自己的儿子还活着。这个时刻的意义,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。
然而,随着陈锡联的步伐逐渐稳固,特别是在党的七大上聆听了毛主席和朱老总等领导的报告后,陈锡联深感自己的功绩不过是沧海一粟。通过对照与反思,他认识到,自己之前的骄傲与自满是多么微不足道。
展开剩余70%1956年,党的八大胜利召开,陈锡联作为正式代表再度参加大会。当时,他已担任了军委炮兵司令员,掌管着一个重要兵种,并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将军衔。在57位开国上将中,他是年龄较为年轻的一位,且表现出色,堪称楷模。他也因此成功当选为八届中央候补委员,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。
1959年,陈锡联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,接替邓华上将,接管了这片重要的东北大军区。随着1968年他的递补,陈锡联正式成为了八届中央委员,这使得他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。
1969年,党举行了九大,陈锡联不仅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,还顺利当选为九届政治局委员,成为了第一批进入政治局的开国上将之一,与他一同当选的还有许世友、谢富治、黄永胜等人。那时,陈锡联仍然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,负责保卫大东北。尽管当时全国众多大军区司令员未能进入政治局,只有他、许世友和黄永胜三位在此方面获得了殊荣。
四年后的1973年,陈锡联继续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,并在十大期间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。此次大会中,他与许世友、韦国清以及自己的老部下李德生等一同成为重要人物。1976年年底,全国八大军区司令员调动,陈锡联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,这不仅提升了他的权力地位,也让他负责了京畿重地的安全防卫,成为了中国军事的核心人物。
1977年,十一大的召开标志着毛主席、周总理、朱老总等伟大领袖的去世,陈锡联也逐渐成为了资深老将。然而,他依旧被选为中央委员与政治局委员,且继续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及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务。此时,陈锡联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。九大、十大、十一大,三次连续当选为政治局委员,这是他人生的黄金时代。
到了1980年,陈锡联主动提出辞去领导职务,选择退居二线,随后进入中顾委继续服务国家。他不仅参加了十二大、十三大,作为中顾委常务委员,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仍然不容忽视。此后,作为老同志代表,他也荣幸地参加了党的十四大与十五大,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革。
到了晚年,陈锡联看到祖国日益繁荣,心情格外欣慰。1998年,他与萧克、张爱萍等老同志一同访问香港,圆了曾经老首长邓小平未能实现的心愿。在香港,陈锡联的身影受到了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,大家纷纷与他合影。他自己也幽默地说:“让我也沾沾你们的财气吧!”在他看来,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。
从党的七大到十五大,陈锡联共参加了九次党代会。作为一名开国上将,他的经历可谓创下了历史纪录。陈锡联也曾笑言,“只差一次,便可完成‘十届大满贯’。”这成为他一直以来的心愿。如果同志们再次选举他,他仍然愿意出席党的十六大。然而,命运却未能眷顾他,尽管他心怀希望,但这一愿望最终成了未竟的梦想。陈锡联最终于1999年因病去世,享年85岁。虽未能见证澳门回归,也未能参加党的十六大,但他一生的成就与贡献早已超越了很多人的期待。
他的一生,充满传奇与英雄气概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